要害詞:馮至 文學翻譯

《馮至譯文選集》 [德]歌德[奧天時]里爾克等 著 馮至 譯 上海國民出書社

永遠的伴侶,夫人姚可崑曾與馮至合譯《維廉·麥斯特的進修時期》 圖片選自《馮至譯文選集》

馮至師長教師是“學貫中西”的一代巨匠,他曾被魯迅師長教師稱讚為“中國最杰出的抒懷詩人”,更是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討的先行者和奠定人。

收到新版的《馮至譯文選集》,重讀此中的部門篇章,多年之前通讀《馮至選集》時的感到現在加倍激烈。這個感到就是,我們對瑜伽教室于馮至師長教師豐盛性和復雜性的熟悉,還遠遠不敷,甚至很能夠才方才開端。

我簡直是下認識地想到了《十四行集》第20首中的上面這些句子:

有幾多面龐,有幾多語聲

在我們夢里是這般逼真,

不論是密切的仍是生疏:

不論我本身的性命的決裂,

可是融會了很多的性命,

在融會后開了花,結了果?

這些詩句同時也讓我反過去對著四年夜卷譯文集,試圖想了解“有幾多面龐,有幾多語聲”,融會甚至熔化在馮至師長教師本身的性命之中。連接起來瀏覽這些譯文,似乎是用另一種方法,從頭回想、從頭體悟馮至的精力性命史。這些譯文,至多讓我們從以下兩交流個方面,再次“看見”馮至。

作為詩人的馮至

第一方面,是我們比擬熟習的,也是被良多研討者不竭說起的——作為詩人的馮至。經由過程瀏覽這些譯文,我們可以更明白地看到,馮至是若何從晚期的感情型詩人,逐步生長為經歷型詩人,并在此之后盡力探討成為“完全的人”的。

這里特殊要提到的是,1920年月,他所翻譯的德語詩歌,此中包含1926年1對1教學頒發在《沉鐘》上的N.Lenau的《蘆葦之歌》,1929年頒發在《華北日報》副刊上的Arvers,H.Leuthold等人的詩。當然,在《沉鐘》上,他實在曾經頒發了里爾克的《馬爾特·勞利茲·布里格漫筆》《論“山川”》;還要提到的是,1930年月,他翻譯的里爾克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1931年),以及1936年12月集中頒發在《古詩》雜志“里爾克去世十周年特輯”上的里爾克的《秋天》《豹》《奧爾弗斯》《縱使這世界改變》;1941年和1943年頒發在重慶《圖書月報》上的俾德曼的《歌德年譜》,則是他周全研討歌德的一個主要步調。

從這些譯文,我們可以看到德語詩人,特殊是里爾克、歌德,在他的精力嬗變中所起的主要感化。正如馮至師長教師的女兒馮姚平談到的:

他到德國留學時,讀到了里爾克的著作,在給伴侶的信中寫道:“可是此刻我由於心坎的需求,我一絲不茍地翻譯他致一位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在這十封信里我更親熱地呼吸著一個巨大的詩人的氣味。我譯它出來,我恥辱地給中國的青年;我只恨我在20歲高低的時辰無人把如許好的工具翻譯給我。”讀里爾克使他覺得終于找到幻想的詩,幻想的散文,也看到幻想的人生。在簡直停止了10年的創作之后,我們從他40年月的作品《十四行集》《山川》《伍子胥》及一些雜文中可以看出,他的作風變了。他察看、體驗,理解了寂寞和忍受,嚴厲當真地承當本身的義務,他從婉約的抒懷變為富于哲理的尋思。這個經過歷程,很天然地也讓我們想到,他由早年愛好晚唐詩到酷愛杜甫的另一條并行的精力線索,教學場地交流是他暮年的回想中提到的。

作為翻譯家的馮至

我們透過譯文可以“看見”馮至的第二個方面,並且是我們絕對比擬熟習或許也是比擬顯在的一個方面——作為翻譯家的馮至。

值得留意的是,馮至的譯文選擇,似乎并不是隨機的。甚至可以說,他的譯文既有受時期氣氛決議的方面(如翻譯海涅、布萊希特),也更折射了他的自我精力摸索,以及他對所處時期、對古代性的反思——甚至歌德和尼采意義上“戰勝”。至多,這些譯文,是他察看世界、表達自我的另一種方法。他說,“我不是那種把握諳練翻譯技能的翻譯家。跟我的喜好有必定的間隔的作品,硬著頭皮往翻譯,往往是掉敗的。”他以為翻譯本國文學的目標從積極方面而言是“豐盛本身,啟示本身”,從消極方面則是“改正本身”。好比,在1937年寫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的媒介中,他說“人們愛把芳華比作春,這比方是對的的。可是彼此的類似與其說是年青人的陰沉有如春陽的明麗,倒不如從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長,更像那在陰云昏暗的風里、雨里、冷里演化著的春”(卷二第225頁)。假如聯絡接觸他所非分特別愛好的里爾克的詩句:“他們要開花,開花是殘暴的;可是我們要成熟,這叫作居于幽暗而本身盡力”……我們無疑幾多可以看到一個分歧于時流、分歧于古代思惟主流的馮至。在如許的高低文中,我們或許更能懂得馮至為什么要在1940年月翻譯席勒的《審美教導書簡》。

而馮至與歌德之間的聯絡接觸,也饒有興趣味。他和夫人姚可崑師長教師一路翻譯的是《維廉·麥斯特的進修時期》,而不是普通看來更為有名的《浮士德》。固然這兩部作品,歌德都是簡直寫作了平生,可以作為他“暮年定論”來看的,但《麥斯特》更接地氣,離實際生涯更近,卻也更復雜。當然,馮至不是沒有翻譯《浮士德》。我們從譯文選集中看到的段落,是1943年翻譯的《哀弗立昂》。而哀弗立昂,有拜倫的影子,是浮士德和海倫娜,或古代和希臘成婚后所生。可是此次古今融會并不勝利,這個孩子沒有活上去,依照馮至師長教師的譯者注,他的逝世亡,是“因無窮制之尋求卒致早年死亡”。或許正由於此,他的哀弗立昂的名字上有一個“哀”字,而沒有像此外譯者那樣翻譯為“歐福良”。這顯然有很年夜的分歧,此中不克不及不說包括著馮至的迷惑。當然,這些僅僅是個案,或若干還沒有答覆的題目,但這是我們進一個步驟懂得馮至,懂得作為翻譯家的馮至,懂得在古代之中反思的馮至的一些有興趣味的出發點。

此次出書的四卷本《馮至譯文選集》是馮至師長教師譯文初次以選集情勢出書,此中包括數種今朝市道上已盡版的譯作,不少見證馮至師長教師學術生活的可貴圖片更是初次表態,具有較高加入我的最愛價值。最后,我也想對這個譯文選集,提一點不成熟的提出。我留意到,這里所供給的一切譯文,都只要一個終極定稿或定版的內在的事務,但假如未來重版,在注釋中保存修正的內在的事務,不只對我們向馮至師長教師進修翻譯有很年夜的輔助,並且對我們懂得馮至師長教師思惟的演化經過歷程,也是最奧妙的參考資料之一。

(作者:張輝,系北京年夜學傳授)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