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辽宁省抚顺市连续20年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近日,记者走进抚顺,围绕致富能手入党、农村党员致富、党员致富能手治村、农村产业领头人带头发展等展开调研,记录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实践。

春回大地,又是鸿雁北飞的时节。

当晨光照彻广袤田野,辽宁抚顺的乡村人才也在“振翅”起飞——刘辉走进草莓大棚调试滴灌设备,冯耀开着拖拉机到老乡家里收秸秆,于泽朋走进村委会与村干部一起商议村里事务,邓玉国翻开案头的榨油坊筹建计划细细研究……他们年龄各异,所在区县、所处行业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抚顺市“三向培养”对象。

“三向培养”即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20年来,抚顺市连续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建立初、中、高级“三阶梯”,既挖掘储备本乡本土的种养能手和带富能人,也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电商能手等返乡创业,构建党员致富能手、村干部、产业带头人梯次衔接的乡村振兴人才“储蓄池”。

致富能手入党记

田间春寒未散,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一颗颗鲜红饱满的草莓藏在翠绿的叶片下,散发着幽幽果香。

刘辉半蹲在垄间,低头仔细查看土壤情况。“村党支部确定你为入党积极分子,还向乡党委申请将你列为‘三向培养’包養对象,把你这样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一阵电话铃响,新抚区千金乡前邓村党支部书记关切地说道。

挂了电话,刘辉兴奋得握紧拳头挥了挥。此前,他已经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47岁的刘辉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创业。2021年,因被家乡的草莓产业吸引,当年他就在前邓村投资600万元,建设15座温室大棚。去年销售草莓15万斤,收入300多万元,带动40多户村民增收。

“这两年乡党委和村党支部帮助我发展产业,让我愈加体会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很想成为一名党员。”刘辉坦言,能成为“三向培养”对象,更是意外之喜。“我早就知道这个工程,张思慧就是培养对象嘛,我很羡慕。”

刘辉所说的张思慧,正是前邓村另一名草莓种植大户,同时也是“三向培养”对象。今年37岁的张思慧本科毕业后在市区找了几份工作,后来看到不少老乡家里的农产品滞销,便辞职回乡,带领农户们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我在大学时没能入党,回到村里后,向村党支部递交了申请书。党支部发展我,让我感到自己被认可、被信任。”张思慧回忆。

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张思慧牵头成立合作社,在区、乡两级帮扶下,几年间先后建起了22座草莓温室大棚。合作社去年收入近240万元,带动17户村民增收。“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帮扶和培训,我感觉‘三向培养’更精准。”张思慧介绍,抚顺市农业农村局的定向结对帮扶,为她在种苗培育等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恰逢周末,不少市民带着孩子们走进大棚采摘草莓。张思慧递上装草莓的小盆,转身拿起响个不停的手机处理起订单。“前几年,同学们听说我回老家种地,挺不理解。但现在他们觉得我选对了路,有的同学还主动帮我介绍客户。”

一旁的村民王莉熟练地包装着草莓,在草莓种植合作社务工的她每月能领3000元。“思慧是我们看着长大包養的,她能从城里回村,带着大伙儿一起干,我们都很佩服。”王莉说。

农村党员致富记

将满载秸秆的拖拉机停到院门口,新宾满族自治县北四平乡北四平村村民冯耀跳下车,麻利地将一捆捆秸秆抱进院。锄草机启动,机器轰鸣,碎屑纷飞,冯耀只是微微眯起眼睛,填装秸秆专注如常。

忙完摘下手套,冯耀拍了拍身上的碎屑,憨厚一笑:“这是用来制作牛饲料的,一天得处理四包養網五车。”如今的冯耀是全乡有名的“牛倌”。

今年37岁的冯耀已有16年党龄,初中毕业后入伍,在部队入党,退役后到外地与战友创业,开过饭店、当过电工,2014年结婚后回到了农村老家。

几番考察,冯耀感觉养牛有前景。养了7头牛,但因管理不善,差点赔钱。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才渐渐扭亏为盈。2020年,冯耀被纳入“三向培养”对象,方向是“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县乡两级党委为他协调牛舍场地,发放秸秆补助款,还邀请养包養牛专家解决技术难题。

如今,冯耀的养牛场初具规模,存栏30头牛,去年收入15万元,还带动全乡10余家农户养牛。“我养牛早,谁家有技术问题,我多少都能帮上点忙。”

选对致富路,越干越起劲儿。2020年,冯耀听了驻村干部的建议,开始做百合粗加工。产品很受欢迎,去年收入超10万元,从11月到次年2月是加工旺季,得雇10名村民来帮忙。村民曲晓倩在加工厂负责清洗、包装鲜百合,3个多月挣了5000多元。

午后片刻闲暇,冯耀在加工厂车间一边踱步,一边规划着购买几台新设备。“我们今年准备加工鲜玉米,这几天就去申办许可证。”冯耀展望着。

引“归雁”,筑“暖巢”。新宾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抓培训、抓资金、抓帮扶,新宾已重点回引返乡创业人才149人,其中94人为“三向培养”对象,分布在种植、养殖、装修、加工等行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党员致富能手治村记

“彩钢房20万元,黄精蒸箱两台3万元,晾晒场地2万元……”一大早,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大林子村村委会办公室里就传来阵阵讨论声,于泽朋和村干部们正谋划着今年的基础设施项目。

自从去年当上村支书,村里大事小情,于泽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既要当好村干部,也要当好致富带头人,有压力,但也有信心!”于泽朋说。

42岁的于泽朋曾外出务工多年,能吃苦、敢打拼。2014年,一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他看到了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前景,便以自家的几亩地为“试验田”开始种植。龙胆草、苍术……中草药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于泽朋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179户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

2019年,于泽朋被列为“三向培养”对象;去年,他又担任大林子村党支部书记。“前年换届时,我们镇党委组织委员兼任了村党支部书记1年多,就是为了带一带于泽朋,让他尽快熟悉工作。”英额门镇党委书记杨雷说,“现在于泽朋干得越来越好,村两委班子也很团结,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

“我这10年就是在不停学习。”于泽朋笑道,“以前是学咋种中草药,现在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又开始学怎么带好班子、怎么服务好村民。”

抚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村两委换届时,抚顺全市共有1797名“三向培养”对象当选,占村两委成员总数的57.3%。抚顺市委将“三向培包養網养”工程定位为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持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储备力量。

农村产业领头人成长记

开门、进屋、打开手电筒,漆黑的养菌室有了光亮,摆满菌段的铁架子映入眼帘。“屋里一共有8万多袋菌段,菌段培养周期是45天……”邓玉国一边仔细查看菌段生长情况,一边讲起心得。

今年54岁的邓玉国是抚顺县峡河乡三家子村村民,2004年被列为“三向培养”对象,同年当选村委会主任;3年后,他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过去,村民几乎就靠打工、种地、养蚕维持生计,生活不富裕。”10年前,邓玉国带头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6户村民参与,当年收入10万元,此后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其中。

在三家子村,邓玉国带头经营的木耳生产基地面积达120亩,年销售收入达600万元,为12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户均增收约1.8万元。目前全乡有近260户农民在他的带动下种植食用菌,年产值近3000万元。

发挥“头雁”效能,打造产业“雁阵”。峡河乡党委书记刘祥宝说:“邓玉国带动致富作用很大,工作能力很强,如果没有‘三向培养’工程助力,达不到这种效果。”

抚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的乡村人才培养往往是村两委班子或者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什么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缺口补齐了,培养也就中断了,系统性和连续性都不够,难以形成长效。“三向培养”工程则明确“三级阶梯”分段培养,推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积极对接帮扶、搭建交流平台、明确培养目标等措施,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对乡村振兴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为确保培养机制落实到位,抚顺市将“三向培养”工程定位为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工程,纳入绩效考核和县(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各级党委全程跟踪帮扶,由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帮扶人,与培养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对培养对象的成长全程关注。县、乡、村三级根据培养对象实际需求、自身发展情况,采取逐级培养、靶向培训、互动培训等方式组织培训;各县区委结合自身实际,向培养对象倾斜帮扶政策。

多年来,抚顺市健全“联系一批、选拔一批、巩固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机制,市县乡村形成工作合力,通过现场指导、专项培训、结对帮扶、网络培训等方式,推动培养对象经验共享、问题共解、成果共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快评)

赵晓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不仅要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更要探索创新,精细化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技术人才等的教育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内在支撑。还应加大对广大乡村劳动力的专业化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专家授课等方式,补齐技术短板。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土专家”“田秀才”,因此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健全乡村人才评价使用机制,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人才的潜力。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要让人才助力人才发展,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将“农创客”“田秀才”培养成为产业负责人,带领更多群众共同致富。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